坐地铁时就听到一个小朋友这样问妈妈。昨日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以往就有“芒种忙,麦上场”这个农家谚语,描述人们在这天收获农作物的景象,但原来这天亦是提醒人们端午将至,要为炎夏做好准备——当然,吃芒果也是十分消暑的。
Q:我不想被儿子问得哑口无言,所以得弄清“芒种”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芒种是什么意思?
A:其实是因为大麦、小麦等带芒作物此时已成熟,而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又正值播种忙的季节,故称“芒种”;而且“芒种”的谐音亦有“忙种”的意思,所以亦称为“忙种”、“忙着种”,预示着农民们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
Q:那芒种的物候、气候又有什么特别?
A:古人以“三候”来形容芒种:一候蝗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此时的螳螂幼虫感阴而生,破壳而出;伯劳鸟则于五月始鸣叫,在枝头上雀跃;而能学百鸟叫声的反舌鸟却在这个时候停止啼叫。虽然芒种后气候普遍炎热,但由于我国横跨的纬度较长,各个地区体现各异:华北地区仍不时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出现10
左右的低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数是连绵阴雨的“黄梅天”。
Q:明明是要辛勤劳动的节气,但为何身体却很诚实地怠惰起来?
A:所谓“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懒散、头脑不清爽是多数人在芒种时节的状态,与炎热的天气有密切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雨水增多,湿热之气到处弥漫,使人身处的环境、呼吸的空气均不离湿热之气,容易感到食欲不佳、精神困倦。别以为应该吃重口味的食物刺激食欲,芒种期间应以清补的饮食为主,多食蔬菜、豆类和水果。
Q:这是我吃货关心的,芒种时节有什么好吃的?
A:芒种期间梅雨天的雨水,向来是爱茶之人的“梅水”恩物,据说若盛接贮藏,封于瓮中,水味可经久不变,水质甘滑,适合烹茶;而且这时新麦已经成熟,大麦性微寒,能消渴除热,盈实五脏,没有小麦那么燥热,可用作酿酒或熬粥,而小麦富含钙质,可除热止汗、养肝补心,制成面粉后可作各种面食。
每年五六月亦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广东、福建、海南地区的人们常有吃青梅的习俗,青梅含有丰富矿物质和有机酸,可净血降脂、提神、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不过,新鲜梅子较为酸涩,需要经过“煮梅”的工序,才能成为美味。
此外,这个时节吃蚕豆或泥鳅也十分“应节”。蚕豆含有各种氨基酸,并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合天气闷热时促进食欲;而泥鳅在经过整个春季的滋养后,肉质亦达到了肥美的状态。
Q:芒种正值端午前,老人家又常言“不过端午,勿藏冬衣”,两者有关联吗?
A: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史记载,但芒种前后空气较潮湿,衣物、木具容易发霉,要经过夏至、小暑以后,才能避免生霉潮湿的隐患。上面提到华北地区的天气还有转凉的机会,加上冬衣较厚、容易发霉,过了端午再收起冬衣不无道理。
芒种趣俗有哪些?
送花神:春季开始百花争放,古人认为是花神降临的时分,而到了芒种,大部分春季绽放的花都已凋零,是花神退位之日,所以人们要为其饯行,在树木的枝头上系上彩带或柳枝编织之物,称为“送花神”;
安苗:安徽南部某些地区会用新的麦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状,染上蔬菜汁,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家家平安;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要打泥巴仗。新婚的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作陪,集体插完秧后就互相嬉戏,向彼此身上扔泥巴,谁身上的泥巴多,就代表谁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