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修复在欧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中国,说实话,比较少见,推倒重建的倒是挺常见的。2007年,比利时商人Juan van
Wassenhove出于兴趣,联合朋友林凡与周理贤,开始了智珠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时5年之久的破庙修复工程。
智珠寺和嵩祝寺老照片
如今智珠寺已经变成了一个集画廊、会议、餐饮及客房等功能的精品酒店东景缘。不过目前客房依旧在整改中,并没有对外开放,餐厅、会议及展览照常营业。获得无数赞美的东景缘为何会被整改,具体原因,文末揭晓。
破败的北京老胡同
智珠寺是明代永乐皇帝统治年间(1403年-1424年)建造的御用印经厂,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典籍之所。
老建筑的修复,特别是寺庙,远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修旧如旧的工程更一个大工程,修复团队坚持“全方位保存历史风貌”的理念。
清理出了400卡车的瓦砾
为翻新重建购买了80立方米的新木材
换掉了71根木柱
并整修了1400平方米的棚顶
43000块棚顶瓦片被手工清洗和更换
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柱子都被小心翼翼地拆下来
老建筑的修复,并非要新面貌新设计,而是要恢复旧时的模样,这对于修复团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光寻找工匠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要依赖众多的历史记载中寻找老照片与介绍进行修葺。
在古建筑的院子内,融入现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体现与时俱进的设计精神。
充满精气神的老胡同,明清气息非常浓厚的建筑风格,锈迹斑斑的墙面代表着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民族建筑的精华。
又残又破的门板,写满了历史的痕迹。原来残残破破才是真爱!
雕龙画凤依然清晰可见,难得一见的真相。木板上的原版梵文画仍保存完好,在180块木板之中,仅有30%的作品可以修复。
“我们非常小心地比对和挑选修复方式,尽量做到修旧如旧。”
工程师从旧建筑里挑选能使用的材料,再寻找到接近旧材料的新材料,按建筑原貌一比一重建,“这种方法比全部拆掉再用新材料按旧图纸重建的方式费时费力得多,很多人说我们太了。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成本,但这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尊重。”
文革时代的标语,竟让人如此亲切。
阳光从老窗户进入室内,中国红的墙面与灰色的地面,成了美的对比。
毛主席的老照片成了众多艺术品种耀眼的一个,这一空间则显得比较现代前沿。
精妙绝伦的灯光设计,让空间显得格外空灵,越简洁越有范。
“做这个项目的时机选对了。经过多年的冷漠忽视之后,中国富人现在对修复帝国时代建筑很有兴趣。10年前我们在中国连相关的熟练工人都请不到。”设计师对于当年的艰难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