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智能照明也炙手可热,除了传统照明设备制造商如飞利浦照明、欧司朗、欧普照明等正在积极转型为智能照明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之外,互联网及相关设备企业也纷纷跨界加入智能照明大军中,比如中兴、华为、小米等巨头都已与LED照明企业展开战略合作。
根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智能照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1.4亿美元,2015年到2020年之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2%左右。智能照明市场未来几年将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那么当前的智能照明究竟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企业该如何推动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对此,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深圳分公司无线电和通信产品部经理支金华在接受OFweek半导体照明网采访时表示,智能照明一定会趋向于更加人性化的智慧生活发展。
统一化标准欠缺,智能照明行业“伪智能”盛行
目前,控制类的产品,已经趋向于智能化。“比如一个带有蓝牙和音响功能的智能灯泡,通过手机APP不仅可以控制其亮度、色彩,而且还能播放音乐。这在前几年是不敢想象的。”对于智能照明市场的发展趋势,支金华表示:“智能控制的发展一定会趋向于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趋向于我们想要的智慧生活。到2020年,全球智能化灯具和照明设备终端的市场空间将会达到80亿美金。”
尽管智能照明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但目前的智能产品却并不显得智能。针对“伪智能”的出现,支金华表示,“伪智能”是根据理论概念制造产品出来,然而,有些功能是用户根本用不到的,“伪智能”和应用并不匹配。
目前,我们常见的控制方式是手机APP控制,但其实也有很多种方式的控制。像智慧路灯则不是通过APP控制,而是通过后台操作。支金华认为,其实智能照明行业是有标准的,只是现阶段这套标准还在慢慢制定与完善之中。他举例说明到:“像飞利浦,欧司朗等巨头都有自己的企业产品标准,但是他们的标准是拥有知识产权的,不可以共享来用。因此目前整个行业欠缺公用的标准,一旦行业制定了统一的智能化标准,那就不再有‘伪智能’了。”支金华表示,克服“伪智能”难题首先是需要标准统一化,标准统一化之后,技术也会趋向于标准。
信息泄露频上演,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现阶段阻碍智能照明产业发展除了行业标准分散问题之外,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也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然而,部分从业者却表示用户对于安全问题过于敏感。
对此,支金华表示,用户对于安全方面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他分析到,智能产品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安全,另一个是硬件安全。网络安全通常是指软件方面的安全,比如手机APP是否容易被黑客攻击,而硬件安全就是有没有触电的危险,有没有对人体辐射的危险以及有没有有害物质容易泄露的危险等等。
关于信息安全如何保障问题,他介绍到,TÜV南德意志集团收购了新加坡一家软件测试公司,专门做数据安全测试,另外在德国也可以做渗透测试,入侵测试就包含在这项测试当中。此外,TÜV南德意志集团引用德国的数据保护认证系统,专门对带控制软件的产品进行认证。
不同地域有不同法规,企业需有针对性策略
此外,关于智能控制产品的法规和认证标准,不同地域都存在差别。作为智能控制厂家,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产品出口的地区,结合该地域的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自身产品。
支金华表示,由于每个的贸易壁垒不一样,因此产品去到不同的,其法规是不一样的。他举例到,欧盟和美国所用的Wi-Fi频道是不一样的,欧盟有13个频道可用,而美国只有12个频道可用,因此可以在全球各个销售的2.4G产品在美国则需要关闭第13个Wi-Fi频道。另外,在美国只管控产品对外界的发射,而不管控能不能防干扰;但是欧洲对两方面都有管控和限制。此外,在欧盟主要是讲指令,像R&TTE无线通讯设备指令;而在美国主要讲法规,安全部分在美国不是强制的,它虽然是属于自愿性认证,但对于美国的用户而言更容易接受有做过安全认证的产品,有安全保障。
既然不同的和地区有不同的认证标准,那如何利用这个壁垒让客户的产品通销到欧美等呢?支金华认为,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就要应用这些法规去做模拟测试,如果没有做这些测试,等产品一旦走向市场去做相关的法规认证测试时,很容易出现不通过的情况,但此时产品已经定型,再去整改就会非常麻烦,人工周期和成本会提高很多。他介绍到,TÜV南德意志集团会引导客户去定位市场,然后帮助客户了解相应的市场合规性法规,指导进行模拟测试。同时,TÜV南德意志集团的实验室也可以帮助客户去完成设计测试之初的验证。
至于如何保障客户产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支金华表示,TÜV南德意志集团通过专业的实验室设备的校验和系统培训专业的测试人员,可保证测试设备和测试人员的一致性;同时,测试环境控制在标准范围,在方法上使用国际标准的测试系统及软件。因此,TÜV南德意志集团从根本上能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来源:半导体照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