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研中可以看出整个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设计领域),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看待被“隐藏”在产品、装修背后的设计价值?设计师群体生存艰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今采访了广州嘉华设计总经理、首席设计总监,广东电视台房产频道首届《家居大变身》设计大赛亚军梁光华,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即为梁光华先生在思考之后的深度总结,先整理分享给行业。
1
设计从“附属”走向主角
设计师的好时代正在到来
“设计的价值”一般通过“付费”和“创作”两个方面来体现。
以往“设计费”都是“没有”的,一般都掩藏在“装修送设计”、“免费设计”这样的旗号之下,不能“阳光化”,作为一种附属形式依附在产品销售上、工程项目里。
但随着许多作品的呈现、媒体的推动、时代的变迁等等,消费者的价值观也有所改变和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支付“设计费”,请设计师为他们打造专属的、心仪的居室。这个趋势正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蔓延,可能要在二三线城市普及设计收费还需要一点时间,但随着众多的一线设计公司向内陆城市拓展,相信这个日子离我们不会太远。
“设计价值”的另外一面就是“创作”。
以往许多消费者都喜欢拿着一些图片来找设计师,告诉我们,他喜欢这张照片里的这个造型、喜欢这张图片里的那个地砖、很羡慕哪家房子里面的某个颜色……设计师只要把这些都“搬过来”就行了,这是我们很多设计师都遇到过的“囧”。
这些情况一般都是在2005年之前,我认为那时候的消费者对美学的认知度是不足的。因为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基础还很低,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很狭窄,大家对美的东西是趋之若鹜,但又不懂得如何去整合和表达,加上经济水平不高,所以找设计师“帮忙”就成了一种方法。
但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个人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和海量了,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通道也四通八达……这样一来,人们的视界开拓了,也让他们重新审视“设计价值”的轻重。经济发达,人们收入富足,也让他们有了可以聘请设计师“设计”的资金。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设计”的价值认知度正在改变、正在提升。我觉得一个属于“设计”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而且会越发繁荣。
2
消费者需要“原创”吗?
“原创”不一定是消费者注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他们也渴望“原创”。首先,我们要区分设计师和消费者对“原创”的理解。
作为设计师维度上的“原创”,是从无到有的,是通过思考、分析、建模、琢磨、精细化处理,并注入了灵魂的作品,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生儿”。一件家具、一套家居设计方案……设计师都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这就是我们的“原创”。
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原创”,更多是基于他们的自身需求和心中的美学概念——他们希望的是在某种他们能够认可的事物之上进行二次深化处理和改变提升,从而达到他们心目中的“与众不同”(我们家和别人家就是不一样,不是样板房)。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很多表达会词不达意、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与众不同”是两者的共同追求,只要通过不断的沟通、角色互换,大家都可以到达“原创”这个终点。
因此,这也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学习、创造。在我的设想中,作为设计师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学习——创作——工作——生活——休息——再学习——再创作……这样不断地循环。而我的“工作”,就是:
在生活中寻找人生的趣味
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
在创作里追寻自己的理想
在工作中实现积累和沉淀
在休息中尽情享受生活
3
设计师,本身就是很好的渠道
设计师作为一种“渠道”,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在国外也很普遍,你可以看到国外许多新型的建材产品推出,首先都要请设计师们参加他们的发布会,先取得设计师们的认知认可是产品市场的关键。只要有“市场”的地方,设计师就是一种很好的“渠道资源”。
为什么呢?
这是设计师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一位出色的设计师,他必然是博学的: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声色犬马、堪舆学说、新媒体、新科技……设计师们都会有所涉猎,中西美学、心理学更加是设计师们的必修课。所以一位出色的设计师对业主来说是很有“话语权”和“说服力”的。通过他们来达成销售,不失为一种方向。
4
缺少话语权
是当下设计师群体生存艰难的原因
国外设计师的收入是比较多样的,他们收入的来源有:设计服务费、大赛奖金、专项研发经费、产品代言这四项,其中“设计服务费”所占的比重大,可达90%。
而国内的同行们收入的渠道比较单一,就主要是:设计服务费、项目管理提成、推荐费,而且这些收入的比例都是比较均衡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觉得这与设计师的“话语权”有关。
首先,国外的设计师行业有严格的执业资格证制度,没有高学历和经验累积,是无法取得执业资格的,没有执业证无法独立工作,所以执业证普及率很高,可以达到99.9%。这也意味着他们在项目的实施里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话语权,他们为了保持这种高度,会洁身自好、坚守准则,不受外来因素的左右。
同时,正是由于他们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会引来很多机构邀请他们进行一些“设计研发”和“产品代言”。而且国外的设计大赛都是有奖金的(这一点与国内情况就有很大的不同),荣誉和奖励并存,品牌价值随之而来,“话语权”也得到了巩固。
回看我们国内设计师的生存环境,虽然也有相关的“执业证制度”,但在执行力方面就很不理想了。
我们地大人多,行业从业人数巨大,必然存在设计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关于设计师的负面信息也导致了“权威性”下降、“话语权”丢失的情况。因此很多设计师只能通过不断地参与项目里的细分工作,以换取报酬,所以除了原有的“设计服务费”之外,有了“项目管理提成”和“推荐费”的出现。
再来,国内也缺少“设计师品牌代言”、“设计师产品研发”这类的经验,所以我们的设计师的收入来源还是比较单一的,都是“以项目养设计”的模式。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我建议设计师们,特别是年轻的设计师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多读书、多游学、多观展、多与人交流、多做总结、多换位思考、多注重实际功能与美学之间的融合方式……以此增加自身的能力和沉淀,增加与客户在交往中的感染力和信任感。为什么是“年轻的设计师”呢?因为他们正是我们设计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