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舍”(The Opposite House)的概念,实际上是源于中国的“四合院”,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庭式的庭院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在整体的院落布局中,院子的南侧往往布置的是客人的居所,而主人的居所作为正房位于坐北朝南的位置上,这样就与南侧的客房之间形成了一种南北“对置”的布局关系,这样的南北“对置”的主客关系便形成了这种在四合院建筑中所表现出的所谓的供客人使用的部分,于是就成为The Opposite House ——的英语说法。而我们的这个设计就是借鉴了这种“四合院”的形制,将三里屯的北区设计成具有“对置特色”(The Opposite House)的“四合院”。
中庭这种形式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当中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空间元素,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浓厚的外部生活空间,同时也形成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场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这样的外部空间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消失了,残留下来的能够被人们利用的外部空间只剩有超高层建筑脚下残余出的弹丸之地。作为对北京这样一种现状的批评,我们设计了这个低层的并且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 “四合院”风格的建筑。这一建筑不仅在用地的整体布局中采用了“四合院”的形式,同时将酒店主体的本身也设计成由四组客房群相互围合成中庭,从而布置成为小的“四合院”。这样的构成不仅能够使建筑的空间充满饱满的空气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围合在中庭周围的城市的印记得以延续,从而让居住在这里的客人以及来这里访问的人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气息。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主题。
为了能够营造出一种有着丰富空气感的空间效果,我们在设计中采取了从顶棚的天窗处悬挂下一个如同在大厅中画出的一个反向“抛线物”样的不锈钢制的帘子,并且立面的玻璃窗全部采用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几何学图案的陶瓷印花。为能更好地营造和保证建筑的外部特征并使得建筑富有城市性,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以钢板所制成的水池,同时采用废弃的木材等以表现外墙的建筑元素。
通过使用上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将传统四合院建筑中关于中庭的精髓——“自然换气”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既在中庭表现出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丰富的空气感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城市性的特征。同时,在客房的室内设计以及浴室的浴缸和洗面台面的设计上,我们尽可能的采用木质材料,借此保有传统四合院中所拥有的温馨和生活气息。
其实在酒店建筑的设计时将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双重性格注入其中,同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设计之初,业主提出了希望在一层的共用部分设置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的要求,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安排各种复杂的流线及空间关系成为我们设计的重点。我们在设计中不使用坚实固定的墙体,而采用将幕布分层进行悬挂来区分界线的手法,这样的一种处理手法不仅可以模糊界限,而且可以形成一种纵向的空隙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如同将不同的空间连结在一起的剖面感觉,同时也成为中心空间的空隙,依照中庭悬垂的不锈钢帘子的不同的悬挂形状表现出不同的各层空间的疏密状态。譬如,从二楼通过一层的帘子可以看到中庭的展览空间,而且越在上一层的房间,看到的重叠的帘子的层数就越多、越密。从层围合中庭的通道向下看中庭,帘子形成像浮云一样的一个个无特定形状的块体。顶部照明透过帘子而投射下来的光线和不锈钢的帘子反射到钢板制成的水池里,打造一个具有层次而辽阔的幽静空间。一层和地下室的设计中也同样地使用了设置纵向空隙的手法,通过视觉将各个空间巧妙地连结起来。从地下一层布置的空隙围合所形成的餐厅,透过从顶棚悬垂下来的像雨点一样的光纤维的照明可以看到如同水池一样效果的空间构成。
在旅馆细部设计当中我们也同样地注重空间的连续性设计,尽可能地在交接的地方做到无缝隙的处理。比如通往布置在中庭四周的客房的入口处理成像隐蔽门一样的与门框接平而没有缝隙,使人感觉到仿佛进入到暗室样的房间。同样客房的布置和隔墙所采用的都是玻璃或者是轻质隔断,浴缸和床等所采用的布置方式,也让使用者仿佛漂浮在广阔的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