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家云游30年的女师父,在台湾台南乡的镇上,盖了一座自己的房子,名为进之宅。200平的面积,规划了120平露天庭院,光是进之宅重要的元素,整个房子仿佛就是光的容器。
200㎡的占地面积,室内只用到80㎡,剩下的120㎡分成了3个露天阳光庭院,师父在这里打坐、念佛,她过去总思索着“何处修行?”后来师父觉得为什么不能在自己家中修行呢?在自己家中,她找到了修行的意义。
师父的这栋房子是委托建筑师林柏阳设计的,他运用低调的回收混凝土板,建构了一处充满光影的修行境地,日光变换,印照在空间里,使整栋房子充满了生命力,还获得2018年台湾住宅建筑首奖。
如今在这个房子,与大自然巧妙融为一体,让师父光是在家里参禅打坐,都能有所感知,这也算是一种修行。但师父200平米的房子里,卧室竟然只有两米宽,这是为什么呢?
师父的房一进门就有个特制的楼梯,楼梯与楼梯之间留了一条缝隙,随着时间的变化,会给墙上留下一幅光影画。
房子里没有空调、电视、沙发等,也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用盆栽、树、光影,赋予室内生命力。
师父这块地约200㎡,若以传统的三房两厅建造,会形成狭长且封闭的空间,于是改为“三院两进”,120㎡做户外和半户外的空间,80㎡是室内。
三院就是前院、中院、后院,两进指的是入口来到玄关,进到中院的树之后,再进到室内,把建筑打通,让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门的区隔。
房子的外墙,用回收模版作出粗糙的纹理,门前院放了一张长凳,进门以后是道L型墙面,墙上用了空心砖,增加了空气流通。
玄关的房顶,和L型墙面间,脱开了20公分的一条缝,所以日照在这20公分中,形成一道光线。
随着时间的流动,太阳光发生变化,在L型墙面上照射出不同的影子。
顺着走廊进到中院,里面的松树是师父特别挑选,象征坚毅、常青,同时它也是整栋建筑物的中心点。
室内设计材料为玻璃曲面,来包围这个圆心,让阳光可以大面积的照进室内。
顺着楼梯往上可以到达顶层,俯瞰周围的绿地,也可以在这里晾衣服。
进到室内,个空间是佛堂,简单摆了一张木桌供着佛像,对应的天花板开了天窗,光线会随着的时间变换,以不同的角度呈现在墙上、供桌上、佛像上。
在11点或者下午的1点钟,阳光照进来,这里就像是一座光之佛堂,师父平时会在这里拜拜、念经。
穿过弧形的廊道,会通往起居室,这边的廊道压缩了室内空间,但落地的曲面玻璃,模糊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起居室里没有沙发、电视,物质要求降到,所以只设计了一个下沉45公分的方形凹洞,铺上榻榻米作为座椅。
对应上去的天花板,有一扇方形天窗,坐在凹洞里抬头,能看到天空,是一个连接天地的概念,小鸟飞过,如诗如画。
为了不切割室内空间和墙面,门是用和天花板等高的木制拉门,它跟整个墙面是等高的,视觉上会更有延伸感。
从起居室连接的下一个空间,就是师父的卧室,一面是墙,一面连接着庭院。
卧室的室内只有两米宽,但在里面不会感觉到窄小,因为卧室的墙面连接后院。
这里是师父很长时间待的空间,设计非常简单,一张床、一套桌椅和衣橱。
用落地窗做区隔,所以整体视觉很开阔,感觉房间里有个半圆形的院落,躺在床上时,就能看见天空、看见月光,连结到另一个世界。
后院的弧形墙,做成弧形,会形成一个回圈,望向天空的角度也会很柔和。
房子基本上没有一根所谓的梁柱,每一道墙,都是支撑建筑的结构,不会有一面没必要的装饰墙或是隔间墙。
建材使用的混凝土,是原始的建材,没有另外贴瓷砖,而是利用混凝土的特性,做出墙面纹理的区隔。
墙上有铁钉的痕迹,这样日照进来时,铁钉产生的影子,也会让墙面出现深刻、有趣、有序的变化。
师父盖这栋房子之前,已经在心里琢磨十年,她的诉求就是低调。
师父说她喜欢中院和卧房吧,在这两个地方可以很安静的修行,又能感受到鸟叫、阳光、夕阳的变化。
师父将佛系注入房屋装修,过起了尘世里的佛系生活,心之所向,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