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如玉这个词来形容青山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约的是周六采访,去采访的那天,他就一个人在办公室等着我们;采访期间他提出一个观点:“日常用品,我们每天与之接触,它会给我们回应,与我们产生情感的连接,并且带着这种温度,比我们更长久的存在下去。”
您觉得人和房子的必然关系是什么?您对于家的追求是什么呢?
我认为的家应该是开放的,起码应该是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到家里面,家可以延伸在城市里;家应该是跟自然有关,跟生活有关;在这种基础上,我近也一直思考未来的家到底是什么,也许我可以把家的需求分散到城市的各个部位,我可以把公司当成客厅,把菜市场当成自己的厨房。
只身一人从日本到中国,当时是怎么样的契机让您来中国呢?而且还定居在北京,一呆就是十二年。
当时很年轻,也没有特别规划后面的人生,当时我也可以去欧洲或者回日本,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个北京的朋友的公司在招实习生,会安排所有来的机票和住宿,当时是2005年,正是奥运会之前,北京的鸟巢、CCTV、大剧院等,很多建筑正在修建。那时我作为学生常常看到这些报道,并一直关注中国现代建筑的变化,包括中国社会的变化,所以刚好有这个免费的机会来中国;还有就是从我开始读建筑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自己开一个工作室,在日本的话自己独立开事务所的是很少的,而且找建筑师的客户年龄一般都在60岁左右,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市场包容性很强,来找我做设计的基本年龄都是70末80初的客户,可供我发挥的余地很大。
您在法国和东京都有学习过,教育体系都不尽相同,影响您深的是哪里呢?
现代建筑起源于西方,在日本学建筑也是从起源开始学的,日本之前是没有建筑这个概念的,也都是受西方影响才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日本上学的时候多是研究日系建筑的特点,在巴黎的时候学校同学来自世界各地,跟他们交流,吸收了很多不一样的观点。我还有一个习惯是读历史,我认为读历史很重要,包括建筑学,也包括整个人类的历史,如果不知道以前走过的路,我们很难知道现在处在何种境地,以及正在往哪个方向走。
建筑是和及时,当时参加《梦想改造家》旧房改造的初衷是什么呢?
这个其实跟我为什么做建筑有关系,我相信建筑师有力量改变城市的生活,我们学建筑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上一辈的建筑师改变当时的社会,这也是我做建筑的初衷,选择上这个节目是因为我之前没有做过家装的设计,在中国我们做的一般都是做的开发商的项目,没有北京的普通的四合院的项目;第二是我之前没有做过胡同的改造,我非常喜欢胡同的房子,我想通过我的方式去赋予胡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您上过两次《梦想改造家》收获了很多粉丝,节目播出后对您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找我做的的项目增加了很多,我有更多的余地去选择我更适合做的项目,参加这个节目我并没有考虑的太多,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这个在刚参加的节目的时候没有任何概念,能这么受欢迎也是我意料之外的,非常谢谢大家的支持。
您觉得设计市场的趋势在哪呢?
不管是什么风格,一直都是功能放在主要位置,但是现在的建筑和功能并不只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建筑里它可以有多种功能,我们事务所前面的那栋楼之前是一个工厂,现在可以用作车展、活动场地,自己现在也有在做一个书店的项目,书店里面有厨房,本来从我们的印象中,这应该都是独立且不能兼容的功能,但现在都结合了,所以我认为以后的设计趋势不在是单一且不可替代的,更多的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
您在中国做过有挑战性的项目是哪个?
我觉得每个项目都有挑战性,难度都不同,现在事务所正在做一个共享社区的项目,每个人的房间其实很小很小,只有基本设计师一张床、一个衣柜,没有洗手间,没有淋浴,没有厨房,这些是都是公用的;
但我们还想做成可移动的,当然会出现一类列的问题,比如说电怎么办?空调怎么办?采光怎么办?比如说你想睡觉,旁边的人还在看电视怎么办?像共享单车扎堆在马路上怎么办?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您觉得中国和日本的市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日本的人口密度特别高,所以公共空间也不会特别大,在15年之前美术馆、博物馆这些大的建筑物就已经落成了,但是中国不是,中国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候,机会多,在中国我基本没有做过小规模的建筑项目,可供设计师发挥的余地更大。(来源:设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