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潘老师,感觉是一位很严肃的学者,挺直的腰杆,整齐的装束,颇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让我多少有点紧张。经过短暂的接触之后,他谦和的态度和风趣的谈吐,打消了我先前的全部紧张和顾虑。由于时间仓促,对潘老师的采访安排在一家餐厅,虽然采访时间只有短暂的一中午,但是潘老师寥寥数语还是令人感悟颇多。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
问及潘老师是因为什么选择做室内设计师,潘老师会心一笑:说起来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是一件挺偶然的事情。自己从小喜欢绘画,大学的时候学习了设计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转行去了其他行业,现在事业也都有了不错的发展,而我则去了一家工装设计公司做了见习设计师,期间还曾受聘做过大学的讲师。一直到现在回到郑州,加入东易日盛,不知不觉都已经在这个行业里走过十六年了。
不只是设计,所有的行业宝贵的,莫过于“初心”二字,一个人的设计做成什么样子,跟他做设计的初心是息息相关的。是为了展示自我还是养家糊口,还是把设计当做一个事业来做,产出的作品肯定有天壤之别。倾心于此,心无旁骛,才能有所突破。另外,对原创性的注重也很关键,套用与复制的作品,是无法体现一个设计师的价值。
作品就是设计师的第二语言
“您觉得这家餐厅的设计怎么样?”也许是出于设计师的天性,潘老师看起来对这家餐厅的装潢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听到我问起问题,就开心地聊起了对餐厅的一些见解。“做餐厅的设计不能太执拗于造型的塑造,要从感觉这个点入手,抓住就餐氛围的营造,感同身受,才能做好设计,也能更好地让设计落地。”
潘老师并不是那种充满表达欲望的人,相反,对于自己目前的成就与获得的各类奖项并不多提,他更希望大家在意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本人。“终决定一个设计师地位的,不是虚名,而是作品。脱离了作品去谈论一个设计师,无异于架空人来讨论历史,没有任何意义。”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适合。适合于客户的,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才算是好作品。单纯地追求视觉效果和个人情怀都是不全面的。设计师很满意,却让客户很烦恼,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一种成功。
首先,的设计师要有倾听的能力,能够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了解客户的感受。其次,设计师要学会观察,要能够洞察客户的内心想法,有些客户可能不善于表达,也可能对于设计上的概念不够清晰,这就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其次就是坚持,当客户陷入思维误区,或者有不切实际的构想的时候,设计师要有自己的判断,要去说服客户,引导客户对美学的思考,不要让自己的设计流于媚俗,失去生命。,也是重要的,就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设计师不能只懂设计,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有所涉猎,要学会用细腻的内心感知一切,才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生活之美,在于未知
从事一个自己所热爱的行业,其实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事,自然是开心的,而且目前我所在的公司,也是郑州家装行业的龙头企业,无论是当下的发展还是未来的前景都挺好的。至于压力,说没有肯定不可能,我这个年纪的设计师,几乎都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困扰,一方面是个人的能力需要提升,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进步,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后辈的压力,有着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设计行业,虽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也为我们这些在设计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在生活的迷雾中,不断探索与发现,努力前行的人吧。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即使经历再多,总还是有太多的未知等待着了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个求知者的心态,让自己不至迷失。
潘老师对设计的专注精神,对行业发展的敏锐嗅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正如潘老师所说,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作品就是他的独白,我们期待能够在潘老师以后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美丽,读出更多的处世哲学。